对话平安人寿杨铮:超额储蓄待释放 资产“长、中、短”巧配 保险供给迎三大机遇

2023-02-23 来自:

      近期,居民存款大幅上升让“超额储蓄”成为热词。据央行最新披露数据,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针对超额储蓄现象,近期金融管理部门也密集发声,要求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金融业如何看待居民储蓄高企现象?超额储蓄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面对市场需求,金融供给侧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近日,财联社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

  如何看待居民储蓄规模高企这一现象?

  杨铮:经济放缓、房地产下行及金融市场波动,三大因素推高居民储蓄意愿

  居民储蓄规模为何大增?在杨铮看来,近几年大量的居民资金流向存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散点疫情频发背景下经济活动放缓,居民收入受到影响、消费意愿下降,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预防性储蓄增长。

  二是我国居民家庭财富以房地产为主,但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房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热潮逐渐消退,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

  三是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股市低迷、债市动荡、银行理财等产品纷纷出现“破净潮”,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

  如何理解这种稳健但偏保守的理财策略?

  杨铮: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部分居民投资信心显著下降

  从去年的实际情况看,居民的理财产品配置偏好集中且相对保守,除了更为保守的投资风格外,居民对投资收益的期望也呈现下降态势。

  杨铮进一步剖析:“随着市场利率下行以及投资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保本、稳健的投资产品已经十分稀缺,居民消费、投资的信心急剧下降,只能通过将大量资金配置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来实现风险控制和资产保值”。

  具体而言,在风险偏好方面,我国个人投资者主要偏好中低风险的稳健投资产品,部分投资者仍然坚持稳健理财不能有任何亏损的固有印象,接受理财产品的跌破净值有一定困难。

  在产品收益方面,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金融产品只是展示历史过往收益,产品最终达不到展示收益,甚至亏损的情况并不少见,居民投资的信心显著下降。

  在产品期限方面,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受客户需求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需求双重影响,当前长期和短期投资产品收益率“倒挂”的现象并不鲜见,投资市场的长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基于此,杨铮建议:“普通投资者在自身风险偏好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配置多元金融资产,通过短、中、长期产品的结合,优化资产组合的结构,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

  后疫情时代,超额储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杨铮:超额储蓄能否向投资及消费释放,关键看居民消费信心和经济修复速度

  后疫情时代,居民存款是否会继续走高,能否逐步向投资及消费释放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杨铮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发力,居民的消费重启具备了现实条件。根据法国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益普索的有关数据,2022年12月,中国不仅是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最高的国家,而且还是环比大幅上涨的国家之一。

  同时,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近期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则系统谋划了全面促进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党和政府的这一系列安排部署,为全面促进消费恢复和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指引。

  杨铮预计,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居民消费有望进一步回暖,超额储蓄将逐步向投资及消费释放,但其释放速度取决于居民消费信心和经济修复的速度。

  大规模居民储蓄的释放将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机会?

  杨铮:大规模居民储蓄释放带来三大机遇,保险业应从单一的保险产品向医疗、健康、养老在内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升级

  超额储蓄无论是流向消费还是投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都蕴藏着巨大机遇。

  但在杨铮看来,金融供给侧还需要深刻洞察客户需求变化,精准发力、支持消费、扩大内需。对于保险业而言,行业主要面临三大机会:

  首先,在居民储备资金充裕、风险偏好较为保守的背景之下,能够实现资产稳定增长的产品更加受到青睐,尤其是资金安全性较高、能够提供长期保障的财富类保险产品优势凸显。

  其次,随着疫情后居民收入的恢复以及健康保障意识的增强,重疾、医疗、意外等保障类保险产品的需求也有望进一步提升,供给侧需持续优化供给。

  最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健康生活、品质养老的追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刚需,人民的保险消费需求也正向多元化发展。

  “稳步推动‘产品+’战略,将单一的保险产品升级为包括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的发展机会和努力方向”杨铮表示。

  金融供给侧该如何面对当前市场背景下的客户需求?

  杨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拥抱大健康、大养老,全方位探打造“保险+服务”生态体系

  面对当前市场背景下的客户需求,杨铮认为,金融供给侧应当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金融产品的吸引力,提供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就保险行业而言,在产品端,应深刻把握客户当前对财富管理产品安全稳定的需求,加强保险产品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财富储备等功能;同时,坚持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为客户的疾病、医疗、意外等风险管理提供给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方案。

  在服务端,应积极拥抱和融入大健康、大养老等领域,加速构建与保险产品深度融合的“医疗+”、“养老+”、“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探索“保险+服务”生态体系。

  大规模居民储蓄释放的过程中,保险承接金融需求的优势是什么?

  杨铮:保障类保险产品在风险转移与隔离、弥补收入损失等方面彰显核心竞争力,财富类保险产品稳定性、安全性优势凸显

  随着大规模居民储蓄释放,保险公司应该如何把握机会?在杨铮看来,保险在金融供给中具备独特地位:

  在承接财富管理需求方面,财富类保险产品资金安全、长期稳定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在满足养老需求方面,养老类保险产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和支付手段,拥有帮助居民实现品质养老的核心场景,居于养老生态体系的核心位置,具备天然的竞争优势。

  在覆盖保障需求方面,疾病、医疗、意外、终寿等保障类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与其他金融产品具有明显区隔,在帮助家庭实现健康风险转移与隔离、弥补家庭收入损失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随着行业内“产品+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险企也可依托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符合条件的客户匹配私人医生、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看病就医及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服务半径的拓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基于居民财富管理现状,您对居民优化财富配置有何建议?

  杨铮:建议风险偏好较低、注重长期保障的居民,利用年金、终身寿险实现中长期资金规划

  随着国家“房住不炒”政策趋严,房产投机的创富能力越来越下降,未来居民资产配置去房地产化、增加金融资产占比是大趋势。居民财富管理需要在利益、安全、流动性上做多元组合配置,在当前市场环境仍存在较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加精确地选择与自己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杨铮建议,风险偏好较低、注重长期保障的居民通过年金、终身寿险等保险产品来实现中长期的资金规划。

  例如,平安人寿基于市场洞察和客户需求,打造了“盛世金越”和“御享财富”双主力财富类产品线,可帮助客户实现生命价值、财富价值的双重保障。今年3月,平安人寿还将推出新款年金产品,为广大消费者的财富储备及养老规划提供更为周全的保障。

  同时,符合条件的客户还可以享受极具连贯性的服务链条和服务体系,满足多方面需求。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如一位客户在40多岁购买保险,即可享受平安的“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医疗”的服务,60岁左右,可以享受平安的“保险+居家养老”服务,到了70岁,则能够享受“保险+高端康养”服务。

  文章来源:财联社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