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各地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违法犯罪;重点整治针对老年人的涉诈骗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商品房虚假宣传、涉老旅游项目和艺术品经营、无资质医疗机构擅自诊疗、涉老“保健品”等乱象,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常见的骗局— (1)“以房养老”陷阱 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接受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及思维逻辑能力退化的弱点,以“以房养老”为噱头,假借国家相关“以房养老”政策法规,用各种形式的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通过诈骗手段非法侵占老年人房产。 典型案例: “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到15%的高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这句话是“以房养老”骗局中最为常见的话术。但实际上,不法分子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并将资金取走擅自使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取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2)“新兴金融投资”陷阱 不法分子利用“私募众筹”、“合伙人”、“海外股权”、“天使投资”等新兴金融概念混淆视听,给老年人设置各种陷阱。老年人购买产品结果变成合伙人,而合伙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最后被告知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老人们才发现之前投资的其实是不法分子注册的空壳公司,而投入的资金已被转走或亏空。 (3)“稀有收藏品”陷阱 在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通常以“回购保本+合同保障”的诱惑吸引喜欢收藏但又不懂得辨别收藏品真伪的中老年人。“高价回购”、“溢价回购”是该类骗局中常见的字眼,打感情牌是此类骗局的惯用手段。 典型案例: “叔叔、阿姨,在家吗?今天超市的苹果特别好,我买了一些给您送家里。”平日嘘寒问暖,时不时陪老人聊天,获得老人的信任,然后再骗老人拿出自己的积蓄。 (4)“奇效保健品”、义诊陷阱 某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将普通消费品加以“功能化”包装后进行高价售卖,声称服用、使用后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具备其所宣传的功效,不仅没有保健作用,甚至会加重病情。 典型案例: “阿姨、叔叔,我们公司组织了一场健康宣传讲座,有xx医院的知名专家主讲,现场可以免费体检,还可以领一桶油。”或“阿姨、叔叔,我们公司新上市了一款理疗产品,可以治疗腰椎疼痛,邀请您过来免费试用,现场还有xx医院的知名专家义诊,机会难得! (5)“低价购物”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途径发布二手物品转让信息,一旦与其联系,便以缴纳定金、手续费等为由骗取老年人钱财。 (6)冒充亲友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信息后,伪装成老年人的亲友,以借款、救急等理由发送短信,要求老年人向其转账汇款。 (7)冒充公检法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年人医保、社保账户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或以老年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为由实施诈骗。 (8)冒充中奖诈骗 不法分子以热播电视节目组的名义向老年人发送短信,称对方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以获得奖金需交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举报方式— 1.通过手机扫下方二维码进行举报,养老诈骗线索举报。 放二维码 2.通过信件邮寄的方式进行举报,信件邮寄地址: 3.通过直接拨打110进行举报。 —金融宣传顺口溜— 金融选购擦亮眼, 八项权益记心间。 权益受损走正道, 养老投诉需谨慎。 高额回报要小心, 免费旅游莫心动。 不听不信不转账, 守住自己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