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小黄人”,竟是得了戊肝

2023-09-18 来自:

近期,55岁的高女士出现四肢皮肤瘙痒、红肿不适,一度怀疑是过敏,可是吃了药并不见效。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检查才发现肝功能异常,后确诊为戊肝。医生仔细追问其病史,这才知晓:高女士近期外出游玩,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医生提醒:戊肝病毒主要是吃进去的,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卫生。

患者高女士,平时比较容易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不适后,选择口服抗过敏药缓解。然而,症状并没能改善,又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乏力、眼黄尿黄等症状,自行服用降火的中成药后,还是没有好转。为了明确病因,高女士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肝功能严重异常,转氨酶较正常值显著升高近10倍,胆红素明显升高,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在给予护肝降酶治疗后,复查肝功能指标并没有明显下降,治疗又遇到困境。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损伤,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反复追问患者病史,高女士仔细回想生活细节,从中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最近外出游玩,可能吃到一些不干净的食物。结合进一步的化验检查:戊肝病毒抗体IgM、IgG均提示阳性,高女士被确诊为急性戊肝。明确病因以后,医生对症施治,高女士的肝功能明显好转,后顺利出院。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陈立刚主任医师解释,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戊肝病毒(HEV)感染不单表现为急性感染的相关症状,还具有慢性化趋势。许多戊肝病毒感染病人首先表现为肝外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

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属于戊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病情较重。上述两类人群如发现肝功能异常,需要格外警惕,积极排查急性戊肝病毒感染。我国最新版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建议,这两类人群按0、1、6个月程序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据了解,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设有肝病专科门诊、脂肪肝多学科管理门诊、乙肝治愈专病门诊、妊娠期肝病专病门诊,医护团队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等各种肝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集预防、诊疗、随访、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模式。

【科普小贴士】

什么是戊肝病毒?

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工厂,食物、药物以及各种有害物质都在肝脏进行加工、转化。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类肝病,其中戊肝病毒(HEV)尤为需要重视。我国总体HEV-IgG血清阳性率达27.3%,即平均每4人就有1人曾感染过戊肝。戊肝报告发病数已连续10年超过甲肝,病死率10倍于甲肝,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肝病毒(HEV)主要经粪-口、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粪-口传播是HEV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人类、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与HEV RNA之间存在多种暴露传播可能,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经研究表明,食用未经巴氏杀菌和受污染的牛奶可能会对人类构成感染戊肝病毒的风险。

 

(通讯员  石青青  高泉艺)

 

热门资讯